省吃儉用買房卻過更苦!傳產老闆嘆「是枷鎖」:資金、機會被房貸卡死

在鐵皮屋頂滴答的雨聲中,我蜷縮在工廠角落的行軍床上,看著手機裡朋友剛買的預售屋照片。那是2005年的冬天,我經營的傳統印刷廠正面臨數位化的衝擊,而台北房價正從SARS後的谷底緩緩爬升。當時用全部積蓄買下那間巷口透天厝的決定,如今看來與其說是理財智慧,不如說是時代給我們這代人的最後一張車票。
買房不是成就 只是時機的產物
我們常被灌輸「有土斯有財」的觀念,但作為親身經歷過製造業黃昏的小老闆,我必須說:當你的房子無法創造現金流,它就會從資產變成甜蜜的負擔。
我那間透天厝確實讓我省下房租,但也把我牢牢綁在這個沒落的工業區二十年。
曾經有科技公司開出雙倍薪資邀我去竹科,卻因為「房子在這」而放棄,現在想來,那些省下的房租根本抵不過錯失的職涯機會。
房租是消費 房貸是枷鎖
財務自由的關鍵在於保持選擇的彈性。
當你月收入的50%固定流向房貸,就像我工廠那些老舊的印刷機,再怎麼保養也改不了被淘汰的命運。
反觀我廠裡年輕的設計師,租在青埔高鐵站旁,去年公司訂單銳減時,他馬上轉職到台中的文創公司,帶著筆電和行李箱就開啟新生活。
這種流動性,才是數位時代真正的奢侈。
複利比磚頭更可靠
如果當年那筆頭款投入台積電(2005年股價約60元),現在的價值足以讓我在任何我想住的城市輕鬆付十年房租。
當然,沒有人能預測未來,但好公司帶來的複利增長,絕對比期待房價上漲更可預期。就像我的老客戶咬牙買下二手海德堡印刷機的同行,最終還是敵不過時代巨輪。
賣房不是認輸 是拿回人生選擇權
下個月簽約賣屋後,我打算在廠區附近租間小公寓,把賣房資金分成三份:一部分投入高股息ETF作為未來房租來源,一部分升級工廠數位設備,剩下的留作環島旅費。
這不是撤退,而是把綁在水泥裡的資本解放出來,讓它為我工作,而不是我為它工作。
在這個低薪高房價的時代,或許我們都該重新思考:當「擁有房子」的代價是失去人生的可能性,這樣的擁有究竟是什麼?
我的倉庫行軍床早已收起,但那段「無房一身輕」的日子教會我的事,比任何話術都真實-流動的水不會腐臭,綁死的資產才會。
◎本文內容已獲 賣厝阿明 知識+ 授權,原文出處於此;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。
▪行情冷、委託亂…現在這樣賣未來必後悔!得勝老闆:我勸退好幾個屋主別賣房子
▪預售屋交易量縮8成、成交均價卻漲?業者「豪宅沒差」:蛋黃區仍有買賣
▪台幣飆升...房市將複製日本泡沫?專家「短線金龍有擋」:但長線仍危險
▪房仲業免責聲明大爆發!Zack揭背後內鬥真相:有人真的被罰到怕了
▪關稅衝擊成購屋曙光?專家曝「一族群受影響」:趁機多看、多議價
FB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