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事才找律師太晚了!工程契約簽前就要懂這三眉角

隨著近來大型工程案接連傳出業主財務困難,導致承包商面臨資金風險,業界對「工程契約設計」與「風險控管」的關注升溫。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21日指出,工程契約牽涉的不只是工程技術,法律面的設計與管理更是避免爭議、保障權益的關鍵,並從契約內容、紛爭處理及公司治理三大面向進行解析。
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林光彥指出,許多工程爭議其實來自最初的契約設計不周,其中,「付款條件」與「工程變更」最容易成為爭議焦點,付款條件應清楚載明金額計算與付款方式,包括預付款、按工程進度或階段支付的里程碑款項,以及驗收後的尾款,至於工程變更,通常需雙方書面同意,或透過合約中規定的程序辦理,才能合法調整工程內容與費用。
此外,契約中也應規範清楚工期、施工過程的監督方式及驗收標準,例如要求定期提供施工報告、監造紀錄及驗收報告,以強化工程管理、降低履約糾紛。
發生紛爭怎麼辦?林光彥表示,工程糾紛常因金額龐大、內容專業、歷時多年,解決機制必須視個案情況而定,調解有利於雙方協商,仲裁則由專業仲裁人判斷,程序較為彈性且具保密性;至於訴訟則有司法保障,但曠日廢時,承攬工程的公司也要特別留意,依民法規定,報酬請求的時效為兩年,超過時間恐無法主張權利。
對於參與跨國工程的公司,更應注意不同國家的法律制度,例如哪一國的法律適用、法院是否有管轄權等,這些都會影響日後的法律爭議處理。
林光彥提醒,工程契約與公司治理密不可分,若要長期穩健經營,業主與承包商都必須建立完善的風險控管機制,像是事前審查對方的信用狀況、清楚掌握市場變化、評估工程的財務可行性等,都是必要步驟。
同時也應重視對外資訊揭露,讓股東與利害關係人了解風險與應對措施,維持信任與透明,有助於爭取資源、共同分擔風險,提升企業永續經營的能力。
▪房貸利率機動、固定差在哪?專家「當下選前者便宜」:但未來不好說
▪預售屋迎殺價最佳時機!專家「6都+新竹讓利幅度曝」:把握8折特賣會
▪20坪以下小宅買在高點...套牢機會高!專家點名「3房型」超難脫手
▪美債破底...長線加碼領息穩贏?網酸:就像自住套20年求回本、別人早翻倍
▪重劃區房價還想等下修?看跌族心碎!A7、淡海都漲、高雄1區年漲26%
FB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