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市因關稅攪局...等來大跌?安娜「現在跟建商比氣長」:自住剛需該出手

*影片時間為4月25日。
再厲害的分析師都很難預判川普的行為。自公布對等關稅以來,在短短的一週,我們同時經歷了台股史上最大跌幅跟最大反彈,被視為避險天堂的美債也大跌,利率創下40多年來最大的漲幅。
消息每天都在變,全球股市是紅是綠,全憑這位川投顧說了算。然而這樣粗暴多變的施政風格,可能就是投資環境裡面的最大利空,因為沒辦法預測,也沒有脈絡可以依循。
投資又不是賭博,對大多數人來說,投資追求的是穩定。所以這時候投資心態就會偏向觀望、保守。像這種觀望的氛圍,自然而然也蔓延到了房市。
大家開始擔心,經濟會不會衰退?台灣競爭力會不會下滑?央行到底是要升息還是要降息?重點是,川普才剛上任而已,還有四年任期在等著。所以,這麼多的不確定性,都讓購屋的人卻步,無疑對去年919之後就已經很冷的台灣房市,再來一記重拳。
短期影響:市場信心與交易氛圍
919第七波信用管制,本來就已經讓很多即將交屋的人需要籌措現金,原本都打算都是賣股救房,然而這波股災,反而是不少人需要賣房救股,於是就開始有人轉賣預售屋合約,用原價甚至是小賠出場;也有人急售中古屋,甚至賠售也在所不惜。
建商的態度:撐住不降價?
這種價格修正,大部分都是預售轉約或中古物件,但如果講到建商的新屋跟預售,其實目前還看不太到太明顯的價格鬆動。
前一陣子有報導指出,甲山林的老闆在記者會拋出了讓利第一彈,然而細看後發現,這位老闆說的是新板特區120萬的7折,賣他們江翠北的建案,仍要價84萬。
不過從建商會開始說「讓利」這個詞,大致可以推斷,今年建商的開價心態是趨於保守的。
長期影響:供應鏈、通膨與房價
中古屋市場價格在修正,但為什麼建商可以撐住不降價?這時候就應該問問蓋房子的人。
有位建商坦言,川普的這個政策讓他最擔心的,倒不是說銷售景氣會不好,而是可能即將面對的成本型通膨。
一定會有人問說,川普提高關稅,應該是他們美國的物價要上漲,台灣又沒有對這些進口的物資課高關稅,為什麼台灣的營建成本會上漲?
然而單就美中互課100%關稅來說,對全球供應鏈就會產生諸多影響。
舉例來說,中國本來就是全世界最大的鋼鐵、鋁、機電設備的出口國,美國不跟中國買,就只能轉向越南、印度,甚至搶到台灣來。
全球搶料的後果就是價格上升,結果導致鋼筋變貴了、機電變貴了、蓋房子的成本墊高了。
但建商早就已經買好了,也不能退,成本還是在那邊。所以,要建商降價,他寧願不賣。於是建商預售延後推案、不花錢廣告,選擇潛銷、有些地方甚至還會出現封盤。
這種現象特別容易出現在炒作比較兇的重劃區。
中古屋的讓價通常只是少賺,也不過是一間房子的事情。但是建商讓利,就是一整個建案的事。建商同時要考慮營運開銷、時間成本、利息等。如果投報算不過去,還不如直接賣地。
結論:買房應該怎麼做決定?
與其降價,建商可能會先選擇等待,用時間換空間,不急著賣。以成本的角度來看,川普的關稅可能反而讓房價更難下降。
目前看起來,美國老大跟中國老二誰也不退讓,互相堆疊貿易壁壘,導致全球投資環境趨向保守,進而影響經濟成長率與就業率,加上供應鏈打亂引發成長型通膨,東西變貴、購買力下降,就成為惡性循環,長期恐怕會導致世界性經濟衰退。
但是,比起經濟衰退引發的房價回落,那些為了振興經濟的手段所帶來的反噬,才是大家更不樂見的。
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,世界在面對經濟危機時,不二的方法就是降息、QE。而這兩件事情,最終往往容易造成資產價格暴漲與貧富差距擴大。
房價漲漲太快的終點,很可能會是泡沫。
疫情後的這一波,台灣的房價真的漲了很多。與其三年內暴漲,寧願分十年慢慢漲。房地產本來就應該回歸理性,溫和穩健才是健康的。
在剛需不變的前提下,「要不要買」轉成「如果再等一下,會不會更便宜?」的心態。
然而以過往來看,在2020年疫情爆發的時候,大家都覺得經濟會崩,房價會跌,結果房市暴漲,因為利率低,資金氾濫。
而現在這個時間點,市場在等,但是有錢人其實沒有停,有人在看地,有人在撿轉讓。
如果是自住,只要買得起、看到合適的建物,現在是真正可以好好去理性談判的時間。但如果還沒有準備好,也不要急著進場。
川普的關稅政策短期內對市場信心的影響非常大,但最終房價的漲跌,還是資金、成本,以及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博弈。
建立正確的購屋心態,越是風雨飄搖,越是有機會撿到便宜的房子。
◎本文內容已獲 安娜馭房術 授權改寫,出處於此;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。
FB留言